【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吳忠泰/12年國教是怎麼砸鍋的?

文章類型
發布時間 2019.11.28, AT 04:35 AM

吳忠泰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

十二年國教爭議是今年度讓教育界最沉痛的事。

一○○年元旦馬總統宣布:將自一○三學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教,並以全面免學費、多數免試為主。十二年國教在學理上其實各自表述,而庶民則各自想像,免學費與免試為糖衣中的糖衣。馬乃為選票而宣告,交由出身於台北市教育局的文官和政務官執行,使得遷就原有習性、公私立名校利益非常明顯,例如會考難易度、成績標示、免試比例、私校直升規範等,一步一步離開公共政策的初衷。

而台北市政府教育團隊近年來一再出錯,不論是一綱一本、自辦基測,或是特招要採類PISA試題,都宣告失敗中止,教育首長三年換三人,對於爭議的發生,沒有迴避的權利,但至今還在枝節上與教育部互推責任,更令人失望。

對國人來說,由公務預算支應的每個公立學校的單位成本相近,教師學歷與校舍圖書供應並沒有校際差異,中央與地方教育首長的責任,在於確保、刺激所有公立學校都能夠水準,且與私立學校並行交流,讓下一代市民不必擔心就讀到不良學校、遇到不適任教師,而不是維持鞏固學校聲望排序,政府要在各種作為上更主動支持社區高中,支持高職教育。但是過去三年,整個政府對此維持之前預算能量,以及頂多只做去尾─百分之九十都能通過的優質高中職認證,並沒有以更大的投入及要求,做到「要讓學生入學不會後悔,讓家長不再講高分低就」的程度。

只要學校不均不優,或某些學校要入學的比招生名額多,在不能抽籤、不能比入籍先後之下,就產生比序,而這花了教育系統最多力氣。第一年的比序由教育部在二○一二年大選前潛行三月後提供框架,但細節由招生區自訂,比序總積分之後才是順位,才有各科成績或作文之比較。

名校堅持免試十五%帶給制度規劃者最大挑戰,雖然會考定位、難度和成績標示都為他們而調整,最後又在高級中等教育法中立法強制,要求逐校都至少以二十五%為下限,但因提供免試名額還是過少─基北區5A且多元表現滿分的人一定超過六千人,基北區傳統名校僅二千多免試名額,使得志願序比重和比序順位空前難解,導致同樣把作文放在順位三,別的考區幾乎用不到,在基北區必然成為重要關鍵(也成了代罪羔羊),表面上可以驅趕三分之二高分群改填其他志願,但學生和家長必然不服。

這種現象在過去一年兩度模擬時早就出現,但所有官員都以「已公布、不能改」為由,既不增加免試名額,也不動比序和順位,決戰的時候未到,學生、家長只好希望「不會運氣那麼差」、「大不了再接受特招折磨算了」,但一定要經特招考試,才能有特色課程和教學創新?還是特權學校招生?國人很清楚。

更鮮為人知的是:立法院在六月之前竟未完成政院版私校法修正,「多給錢、少規範」的現象形成公私學校經營的傾斜,每年二百億補助不但換不到一席公益董事,由於部份執政黨立委持續反對,竟連一席公益監察人都不可得。私立國中部直升高中則最多可達六成,私立國中又對學生挑選分類,公立國中被要求有教無類,國中端的辦學嚴重失衡,影響社會發展和團結。

一個攸關整個下一代發展的教育大變革,因遷就大選而卡死日出時間,又遷就選舉而對爭議部份採秘密準備,未用全力於拉拔社區高中,未讓私校在補助學費時同時兼顧公共性,更因放任名校低額免試而掉入用比序來為名校篩選挑揀,最後整死國中親師生,人民能不哀號!收拾誰無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