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擴大公民審議 專業猶待提升
發布時間 2019.11.22, AT 09:30 AM
黃秀端(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
國內有史以來對國會改革有這麼大的期望,很難得也是國會改革最好的契機。根據各項調查,民眾對立法院的運作效率及滿意度皆不佳,第九屆開議之後,確實有面對民眾的期待,國會也作出實質回應,包括透明化已經做了不少,黨團轉播及公開會議紀錄也在進行中,即使無聊的協商或會議轉播,網路上更有上萬人觀看,代表民眾有在關心,而這些都是短期內可以做到的。
檢視國會內規 立委里長化
我今天要來談的是國會內部的內規,世界各國沒有複數召委而且委員會輪替,也就是學界批評的遊走於各個委員會,還是很多委員每年換一次,四年換四次,這樣的狀況不可能專業,但即使這邊都改變了,委員會真的能專業化嗎?
因為我們很多立法委員都必須要跑回選區做選民服務,委員不把時間放在委員會審查,如何能專業化?我們到底有什麼方法讓委員會專業化,其中一個就是要教育民眾,民眾把委員當成里長看待,我們付給每位立法委員部長級的薪水,卻讓委員去做里長的工作,太划不來了。
還有,為避免烏龍法案,當法案在委員會審查出委員會之前,是不是要有人看過一遍。應讓法制局的人員看一下,參加委員會會議,法制局可能說人力不夠,可是就法規編制上來看,目前的員額還是夠的。
目前立法院的各委員會只要有五名委員就開議,三名立委就可做成決議,這很可怕。我主張現在無法修憲時,一個委員加入兩個委員會,讓委員多一些,解決三個人就做成決議的困境。
法案審議公開 歐美借鏡
這幾年來,歐洲的丹麥、荷蘭及歐盟等國家,出現類似公民審議委員會性質的機制,目的是針對法案的專業性。碰到專業的立法要怎麼辦,要找一個委員會,由委員會找一些人協助專業立法。要在委員會花這麼多時間討論,委員也沒這麼多時間,把專業委員沒有能力的或是需要很多時間的,交給這類委員會來處理。負責找學者專家來做審議,要很深入討論,針對各個面向討論來做成結論。有些需要加入公民討論,因為有專業性未必是具有可行性。強調過程公開,民眾知道結果。若深入的討論與結果,委員會決議不採用,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理由說服。
憲政體制仍未明朗
其他還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修憲問題很困難非短期內能達成。不同政府體制是一定要修憲了,很多民意調查,大家要採取什麼制度是沒有共識的。唯一比較有共識的就是總統直選,這裡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要內閣制可又要總統直選。
憲政體制與國會運作有很大的關係,牽涉到行政立法關係,國會該如何運作。議長中立化在內閣制沒問題,但在總統制議長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總統制下,委員會的專業一定要特別強,在內閣制就不必然。不過,一一三席不可能走內閣制,議員都去當閣員就沒有議員了,勢必要具備一定數量的人數才能行內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