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十二年國教的面紗,為全國無辜的孩子們請命/張則周先生投書
發布時間 2019.11.22, AT 04:10 AM
揭開十二年國教的面紗,為全國無辜的孩子們請命
─聆聽IVOD立委質詢有感─
文:張則周(IVOD公民評鑑員,前
四一○教育改造聯盟首屆召集人)
筆者於本年七月廿日參加了公督盟在南華高中舉辦的第八屆第三會期IVOD全國巡迴評鑑,這是我第二次參加評鑑,評鑑的對象是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02年3月25日質詢有關12年國教的政策規劃的立委。因時間限制,我只點選了兩位上會期被評為前三名的委員,分屬「國」「民」兩黨。為了對質詢委員質詢內容的全盤瞭解,我回家後,除了點選了評鑑活動手冊中的11位委員外,對其他不在名單中的委員,也盡量搜尋(少數質詢的影聲無法顯現),經聆聽了各位委員的發言後,心情非常複雜,可說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與三年前相比,大多數的委員都對所質詢的問題做了充分準備,顯然是一大進步。這無可否認地主要應歸功於公督盟多年來為了不斷提昇評鑑的「嚴謹度」、「公正性」、「公信力」所做的全方位的努力。因「公信力」的提昇,促使了立委們對評鑑的重視,同時也使民眾越來越多的人關心和監督國會。
但從立委的發言中,卻沒有發現任何一位針對12年國教的關鍵問題質詢,不但令人驚訝而且憂心!立委最大的責任就是制定優質法案及監督政府施政。所以做為一位重視教育及文化的立委,應聘請對教育及文化有深度研究的國會助理,廣徵民間及學界對教育部12年國教政策規劃的批評與意見,最後做全盤性的詳細剖析與深入評估,不應只依據教育部,主流媒體以及深具菁英主義思維的意見領袖們所提供的單面向的論述做判斷。試想如果連代表民意的最高殿堂的國會都認不清問題的關鍵所在,又如何能為人民把關?加以有時民間教育改革團體有建設性的意見又不被行政院與教育部重視,每年數百萬的可憐的國中生與家長們只有終日生活在擔心與不確定中,如何能脫離升學壓力的夢魘!
究竟什麼是關鍵問題呢?簡單說就是升學的供需問題,具體的說就是合格的公立高中不足。如果此問題不澈底解決,再精緻的「升學多元化」及「超額比序」,亦必治絲益棼,將與教育部所定的12年國教的四大目標「資源共享,適性學習,特色發展,就近入學」背道而馳。因為12年國教必將直接影響下一代公民素質,進而影響國家的前途。筆者盼望能借貴刊,向全國人民揭露12年國教的真象,並請各位立委參考,盼今後質詢12年國教時,能先針對迫切,且關鍵的問題質詢,及早糾正教育部錯誤的規劃,使十二年國教能真正發揮它應有的價值。以下僅分七點闡述大要:
第一、江院長為12國教政策反覆向全國家長,學生道歉的真正意涵。
行政院長江宜樺六月初到立法院進行十二年國教專案報告,並為日前政策反覆,造成家長學生的不安及疑慮,向全國家長、學生道歉。實際上更確切的說,他也是在為過去廿年來歷任行政院長及相關的教育主管未能認真面對國中升學壓力,積極準備及完成12年國教各項配套措施以及國會疏於監督道歉!
第二、免試才是十二年國教的核心價值:
「免試」的十二年國教是國民的基本權利。它是兼顧國民教育與基本教育性質,但不是義務教育。因此政府提供免學費,並不是必然的責任。政府基於教育權平等原則,對低收入戶及弱勢家庭應提供補助,在教育預算不寬裕的條件下,經費應優先用於「免試」的配套措施,於原先規劃的免學費中增加排富條款,是正確的決策,至於排富對象的標準則可進一步討論。所以蔣部長先前所說的「免學費是十二年國教的核心價值」應修正為「免試才是十二年國教的核心價值」!
第三、有「超額比序」就不是免試入學
這一套比序的方法是因為上述官員們,沒有把推動12年國教的配套措施做好,才不得已設計出來的。目前比序,包括「基本門檻」「適性比序」「成就比序」「特殊表現」,與「德育加分」等五大類,細項則超過十五項,各類並非等價,其中多項亦不易量化,難以做到公平。實施後,不但不會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反而會弊端叢生。如果不積極完成各項配套措施,尤其是不先解決關鍵問題,教育部很難走出「超額比序」的迷宮!只要有「超額比序」,就不是真正的免試入學。
第四、為什麼合格的公立高中不足是12年國教的關鍵問題?
民國六十年代國家因配合經濟發展,大量設立高職與五專。八十年代中期,在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多元文化以及重視永續發展全人教育後,民眾的觀念已大幅改變。除少數性向明顯,志願提早進入技職體系的學生外,多數學者、家長認為十四、五歲的國中畢業的孩子,若尚未確定自己的性向,最好能先進入普通高中,可增加未來選擇的機會,在高中可增加技職的選修課,做性向試探,大學時再開始分流。政府也因應時代的需求,開始重視增設公立高中與鼓勵民間興建私立高中。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與國教署高中職組初步估計:明年國中生約有30萬人,公私立高中職及其他管道招生總額將超過國中升學的總需求量。其中可招收約27萬人的高中職,高中與高職人數比雖已提昇到1:1,但公立高中名額則僅約9萬人,尚不及招生總額的三分之一。如果排富條款確定,合格的公立或明星高中必仍成為無法就近就讀合格公立高中或優質高職的國中畢業生競逐的目標,這時無論「超額比序」,如何設計,升學壓力亦無法降低。尤其對偏遠地區的考生,更為不利。所以全國各城鄉優先提供足夠的合格公立高中,是12年國教免試就近入學的必要條件。
第五、因循苟且拖延了12年國教實施的時程
廿年前關心教改入士有鑒於大量公立高中的需求,特向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建議將佔地廣濶而又因受少子化影響,招生不足的國中改制為完全中學;高中教師則可由多年來各大學用心培育的合格師資中遴選。這樣既能有效利用閒置的教室,大量節省公帑,又能使一心想為教育貢獻的年輕儲備師資,能有發揮所長的機會。這項建議若能徹底執行,合格公立高中的容量應早已滿足國中畢業的需求。但不幸的是部分主流媒體及意見領袖們一再反對普設公立高中,不承認菁英階級既有的優勢地位,而認為自由競爭是公平的,成績差的就應該讀高職,並用「適才適性」來掩飾升學競爭的不公平性。而教育部也在這樣的思維下,一味強調高中職總容量已超過國中畢業生的需求,刻意不談公立高中嚴重不足之事實,而各縣市又以經費拮据為由,蹉跎時間。結果至今只有少數國中進行改制,這種上下一體的因循苟且的心態,使教育部一再拖延了實施12年國教的時程。
第六、便宜行事釀成教改災難
1994年後政府為回應民間「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利用「第二國道」走捷徑的方式將專校急速升格,7年間公立大學已由15所增為27所,私立大學則由8所暴漲為33所。目前已增加到148所,幾乎高中職畢業生人人都能進大學。高職已成為進入科技院校甚至是一般大學的跳板,許多高職生已失去畢業後即能將在校所學的與企業接軌,運用在職場上的能力。教育部對高中職新課程綱要的編列,既未仔細能參考先進國家的經驗,及用心思考台灣未來發展的需要,認真修訂,與時俱進;對高中職與大學也未制定有效監督與退場機制,使各校的品質與水準出現懸殊的差異。有些反對教改的意見領袖們將這倍受責難的教改災難歸因於「普設高中大學」的倡議者。回顧當年教改的環境,因為大學院校太少,只有不及五分之一的高中職畢業生可升入大學,高職與普通高中的比例則為7:3,國中能升普通高中的只有三分之一。教改團體所提的「普設高中大學」只是希望每一縣市都能擁有一所合格的公立大學,每一鄉鎮或一小學區都能設立一所合格的高中,這樣基本的訴求應該是合理的。教育災難究竟起因於教育部的便宜行事,還是「普設高中大學」的訴求?可受公評!
第七、從教育預算的編列令人為未來的12年國教擔憂
根據立院預算中心「10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評估報告」指出,有關十二年國教實施計劃,教育部今年度共編列289.96億元,其中以免學費方案所需經費最高,共計185.52億元,佔總經費六成以上。高中職優質化及均質化僅42.12億元,還不到兩成,技職教育與產業發展更低於一成;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以及其他各配套措拖經費大多低於2%。從預算的編列顯示,政府強調提振技職教育只是喊喊而已,對增加合格公立高中及完全中學亦付之闕如。令人懷疑政府實施十二年國教的決心!
回顧民國五十七年的九年國教,政府為了及早實施免試就近入學的政策,各鄉鎮立即大興土木,同時把部分績優私立初中徵收為「代用國中」,讓每個鄉鎮及小學區至少有一所國中。雖然由於九年國教實施之初,投資匱乏,合格的師資嚴重不足,大班大校,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倍受批評,這些缺失,都應引以為鑑。但整體而言,國小升學壓力明顯減輕,使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活潑快樂學習,則是不爭的事實。對促進階級流動,縮短貧富差距,幫助台灣其後二十年的經濟發展,都有正面的影響。
對照於目前台灣的經濟條件,閒置的國中教室與大量合格的師資儲備,已遠優於民國五十七年。為什麼已醞釀,籌劃廿餘年的十二年國教,至今每個鄉鎮或小學區想擁有一所「真正」合格的公立高中都做不到?如果事到如今,對十二年國教的關鍵或根本問題,仍避而不談,每天把問題的焦點都集中在免學費排富,超額比序,會考分級與特色招生上,只是高懸一面「免試」與「在地入學」的十二年國教的大旗,宣稱不久國中就能充分達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多元智能教學、適性探索、教師自主、親師合作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動地快樂學習的教育目標,畢業後就能就近進入自己理想的高中職,那只是自欺欺人吧!
大家都知道今日的國中生廿年後就是台灣的中流抵柱,國家的命脈。由於過去只重視考試競爭的教育,弱勢族群永遠是處於不利的地位,既使能幸運地進入學校,學校又按成績把人分級分等,成績好的,受到老師的青睞,漸漸變得驕妄自私;成績差的則受盡老師與同儕們的岐視羞辱,有的則心懷仇恨,有的則自暴自棄。在這樣的學習環境裡,很難得到友誼與尊重,也很難發揮個人的天賦與潛能,更難學到公正、誠實、人權、民主、合作、利他以及對生命的珍惜與關懷!
數十年後的今天,過去教育所產生的悪果一一浮現。像國會黨團密商擬偷渡會計法修正案的悪例;像從海軍的尹清楓到陸軍的洪仲丘的枉死;像從大埔的毀田到拆屋事件;像在蘭嶼強儲核廢料到核四公投的闖關;像市面假食品與毒食品充斥;像對幼童割喉犯曾文欽一審被判無期徒刑,正如其所嗆「在台灣殺一兩個人不會被判死」;像大二學生蘇芸跳輕航機輕生,只因為「人生找不到活的理由」……事情發生後,我們對國會的黑暗,政府與軍隊的瞞橫,司法的不公,加害者的殘暴,憤怒、譴責、抗議、遊行!對不斷發生的「他殺」與「自殘」的寶貴生命一次一次地感到不捨與心疼!我們在譴責、怒罵、心痛之餘是否也思考過,這些弄權者、執法者、加害者、自殘者,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與教育環境中成長?他們的行為動機是什麼?他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他們可曾接受到現代公民及人性化教育的陶冶?他們可懂得如何去關愛別人?他們可懂得對人、對生命的珍惜與尊重?這些不斷發生的悲慘案例,還不能激發我們對現行教育的缺失做澈底的反省嗎?
如果我們希望能有一個有遠見、有為、有守,能為全民服務並為全民謀福利的政府與國會,除了人民應加強對政府與國會的監督,促使國會制定優質法案外,最重要的是提昇全民素質,其中十二年國民基礎教育是成敗的關鍵!目前在關鍵的配套措施上尚未完成前,就倉促上路,這與20年前走捷徑,不願投入資源,僅藉專校升格,急速增加大學院校的思維與做法同出一轍!我們還要多少歷史見證,才能使我們覺悟?
洪仲丘案能聚集25萬自願的民眾走向凱道,除了基於正義感與同情心外,同時也是為了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未來在服役時的安全。他們的訴求,很快就得到總統的回應,並督促國會在兩小時就三讀通過軍審法修正案!但是就讀國中小的孩子,毫無號召的能力,尤其是生長在文化資本薄弱的家庭的子弟,每日只有默默地承受身體與心靈雙重的煎熬,能向誰苦訴呢?
筆者希望藉這篇短文能為全國無辜的孩子們請命,能引起馬總統、江院長,蔣部長以及各位立法委員的注意,能以處理洪案一樣的心情來關心數百萬家長與孩子在目前教育制度下所受的折磨,及早在增加公立高中上補強!
雖然目前國家的處境艱難,但從長遠計,教育的經費決不能省,因為今天能培育出什麼樣的公民,未來就會出現什麼樣的社會!政府與國會如果繼續忽視這個問題,筆者可以預言,悲慘的歷史必將繼續複製、重演,而且愈演愈烈!
此篇為公督盟IVOD公民評鑑員張則周先生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