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公民參與中正紀念堂轉型 歷史認知與理解仍分歧
發布時間 2019.11.21, AT 07:19 AM
【2017-12-03 21:30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即時報導】
文化部今年7月宣布啟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將於12月舉辦4場願景工作坊,其中一場由文化部邀請專家學者,其餘3場由全民參與式討論進行。首場工作坊今天登場,共22名民眾參與,最小年僅十六歲。因眾人對歷史的認知與理解有所不同,討論一整天,僅對圍牆及動線改變較有共識,至於堂體及銅像留下或轉型仍待評估。
文化部主張以「審議式民主」方式進行中正紀念堂轉型計畫。包含 「願景工作坊」、「公民討論預備會議」、「公民討論正式會議」等三階段。首場包括專家學者及線上報名人士,來自不同年齡層、背景,包括高中生、外省第二代、受難者等,最遠來自屏東,也有附近居民。
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淡江大學建築系講師謝明達今分享面對歷史和使用空間的可能;白色恐怖受難者黃溫恭的女兒黃春蘭分享成長歷程。謝明達說,該地雖名為公園,但卻保持陵墓的氛圍,出入動線不夠方便,建議以都市計畫角度探討是否轉型,但涉及經費層面,恐須進一步研議。黃春蘭則認為「政府不該以經費作為不轉型的理由」。
整場討論,由於眾人對歷史的認知與理解分歧,無法取得共識,暫時仍無結論。文化部表示,與會者對圍牆改變的看法較有共識,另會中也討論到堂體、銅像移除等問題,至於更廣大面向議題的探討,包括更便於周邊居民使用,以及解決園區內男女廁所分配不均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