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能喬鬧打 卻不會質詢辯論的立院(張宏林)

文章類型
發布時間 2020.12.04, AT 02:02 AM

放棄質詢是最糟糕,也等於是立委自動繳械投降。示意圖。資料照片(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張宏林/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

如果詢問台灣民眾要選擇專制威權或民主自由的國家體制,我想絕大部分應該不會想選擇專制威權,但選擇後者自然也必須忍受議會中的議事攻防常態。我不全然會用「空轉」來看待這樣的事情,畢竟如果要解釋「民主」這兩個字,應該不多人會把它等號成效率。

民主談公平正義、談程序、談以民為主,各式不同價值的辯證過程漫長而且曲折迂迴,有時歷經數十年都沒辦法凝聚共識,即便透過公投獲勝,也只是取得一時領先,兩年後又可以重新表決。但若事情一旦成為多數人民共識與價值,就會成為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石,也能建立外國人眼中的台灣樣貌。


採無差別攻防玉石俱焚

過去經驗,當有價值衝突與疑慮的政策產生時,反對黨的民眾肯定希望自己支持的政黨立委,就算埋鍋造飯也不可以退讓一步,要死守到底。而執政黨支持者,必然認為對方是來亂的,是議事停滯的主謀,是議事停滯主因,還要發動民代捐出薪資等,這樣狀況在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時都發生過,朝野政治人物與支持者都同樣換過位置換過腦袋,嚴他寬己。

然而,議事攻防雖說是民主運作的必然,但攻防手段還是有優劣之分。若以本次臟器之亂來看,國民黨攻防策略還是有許多值得檢討的地方。首先談放棄「質詢權」這件事情,質詢權是國會議員的重大權力之一,象徵行政部門對立法部門負責,國會是最高民意殿堂,也間接實現主權在民的意涵。立法部門可藉由質詢,了解政府施政方向與內容、提出建議、挑戰政策、揭露弊端、展現個人價值,並可透過質詢表達立場、傳送民意,進而監督政府,相對也提供行政部門政策說明及辯護機會,透過相互對話辯證,形塑更具理性的政策。

過去有些重大弊案,還是透過質詢過程被揭露,進而累積輿論的支持,換取後續議事攻防的正當性。除非對自己的專業、論述與口才沒信心,或者會打臉自己也是髮夾彎,擔心師出無名。所以放棄質詢是最糟糕,也等於是立委自動繳械投降。之前的監察院長與監委人事同意審議就是最好的例子,到最後沒有一位監委候選人被高度檢驗是否適任,全部包裹過關。

另外,採用玉石俱焚的無差別議事攻防也是問題,法治國家依法行政,行政院用行政命令來解套萊豬,部分在野立委則想透過修法來反制,讓更高的法律位階來制衡行政命令。縱使民進黨立委佔多數,但真進入到表決時,誰敢投票反對必然必須盤算壓力與代價,這不也是之前社福衛環委員會召委選舉,大家劇烈爭搶的重要原因,取得排案權。


處理抗議必須以理服人

然國民黨團這種無差別攻防方式,卻導致自己同黨相關議案都被擋,喪失更有效的制衡壓力,創下9月開議至今,沒有任何法案三讀通過的紀錄,這到底在反對還是護航?更別說破壞議場設施,讓納稅人血汗錢來埋單及暴力推擠與動手打架的野蠻方式。

政黨間的議事攻防本來就有輸有贏,但透過每次的攻防,進行深度論述,凝聚自己的支持者,並擴大理性中間選民支持,藉此累積下次執政的機會,這是大黨策略設定的常規,否則就是鬧劇一場。當然也提醒民進黨,爭議政策必須耐心與誠心處理。在野黨或許議事攻防策略必須檢討,但民眾更關心政策實施後人民必須付出的風險代價,這可不是贏了議事攻防就能夠解決。處理抗議同樣還是必須以理服人,九合一選舉民生議題還是選民重要考量,中國因素比重將會降低,依照歷年選舉鐘擺效應,別以為討厭民進黨的氛圍不會再次提高!

英國議會數百年來的議事攻防經驗,形成許多的清楚規範,包含有名的「英國議會式辯論」,並且成為世界各地辯論比賽中常見的一種方式。也難怪他們很驕傲表示其議事運作規範,可以讓流氓參與開會都會變成紳士,而台灣的議事運作恰好相反,讓所有紳士最後都變成流氓!

所以,要邁向文明國會的方式,除了朝野政黨與立委自律外,重新檢視及設計議事運作的制度與規範還是最根本的事情,讓未來爭議議案與政策能夠透過公平辯證的機制來處理,也可避免行政權獨大。若立委連質詢權都不會使用,未來怎敢再賦予國會聽證調查權呢?


原文連結

熱門文章